祛濕健脾九妙招少食甜膩食物少飲酒
2021-06-07 09:30:32
腸破壞正常的細胞是常見的消化系統塊狀突起之一,包括結腸破壞正常的細胞和直腸破壞正常的細胞,以便血、大便習慣改變、排便不盡感等為主要表現,如果診斷和治療不及時,一般預后較差。臨床工作中,我們發現許多患者對腸破壞正常的細胞認知存在偏差,應盡量避免。
誤區1
便血只是痔瘡的表現
大便出血既可能是痔瘡,也可能是低位大腸破壞正常的細胞的臨床表現,有時候兩者難以完全區分。臨床上,很多患者常常將便血誤以為是痔瘡而延誤了診斷,在確診腸破壞正常的細胞時已屬晚期,甚至出現了遠處轉移,以致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。
誤區2
沒有癥狀就不必做腸鏡
由于腸破壞正常的細胞的早期癥狀輕微,不足以引起患者的重視,往往待癥狀明顯或確診時,多已屬晚期,給治療帶來難度,而腸鏡檢查有利于早發現、早診斷。因此,即使沒有癥狀的人也應該定期到醫院做腸鏡檢查,而對于以下高危人群則應該1-2年做一次:如腸破壞正常的細胞高發區40歲以上者;腸破壞正常的細胞術后患者;大腸息肉經腸鏡下電灼術后的人群;有腸破壞正常的細胞家族史的直系親屬;有大腸息肉家族史的直系親屬;潰瘍性結腸炎患者;有血吸蟲性直腸肉芽腫的患者;膽囊切除術后的患者。
誤區3
貧血很嚴重,不能手術
由于盲腸、升結腸的部位較高,小量出血時不易被發現,一旦該處患破壞正常的細胞被確診時,患者往往已經伴有長期的慢性失血,導致貧血較嚴重,很多患者擔心無法耐受手術而放棄。其實,只要術前血紅蛋白含量在7克/升以上,就完全可以耐受手術,且貧血癥狀在切除塊狀突起后可以得到改善。如果血紅蛋白含量低于7克/升,可考慮適當術前輸血。
香港笛夢達克羅寧
誤區4
化療無效和化療后復發,
就沒有辦法了
傳統化療無效或化療后又復發的患者,并非沒有辦法治療了,隨著醫學的進步,還可以選擇生物靶向治療。所謂生物靶向治療,就好比“生物導彈”,此類藥物會特異性地選擇塊狀突起相關的“特殊位置”發揮藥物作用,直接切斷塊狀突起的“養料供應”,起到殺死塊狀突起細胞的作用。
誤區5
術前已有肝轉移,手術沒有意義
如果出現肝轉移,對于患者來說的確已屬晚期,但手術并非沒有意義。據統計資料表明,在所有破壞正常的細胞癥出現肝轉移的患者中,腸破壞正常的細胞肝轉移的治療效果最好。首先,約有10\%-15\%的患者有切除轉移灶的可能,在這些患者中5年生存率可達30\%-40\%;其次,由于腸破壞正常的細胞患者對化療藥物非常敏感,有15\%左右的患者在化療后可獲得第二次手術切除原發灶的機會。因此,腸破壞正常的細胞肝轉移的患者仍可選擇手術治療。